摘要:考研时有哪些小习惯让你受益匪浅呢?可不要小看这些小习惯的力量,点滴积累起来,就是潮水般的力量,即助力考研成功的最大动力。
1、克服胡思乱想以及学习分心的方法
开始学习前,按照自己的学习任务表,把需要用到的资料、草稿纸、笔(铅笔、红笔、黑笔、记号笔)都准备好,再另外多准备一张白纸放在旁边。每当我学习时,突然想到一件事,比如:吃个苹果、给妈妈回个电话、查询一下快递、去淘宝上买个东西、想要规划一下某件事,甚至包括想念一个人、想去草坪溜达一圈、想发呆等等奇奇怪怪的想法。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把它立马写在这张白纸上,写的时候告诉自己,“我不是不做,只是要待会儿学完了再做”,写好之后继续学习。
一直到完成了手上阶段性的任务,可以休息了,然后集中处理这些事情。虽然都是些胡思乱想的小事,但学习一个早晨,却会产生很多次这样的念头。其实它们非常容易耽误时间,中断复习。更神奇的是,集中处理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琐事已经不愿做了,很多杂念也懒得想了。而且,很多事情可以一起处理,马上就能全部解决掉。
2、克服没法按时完成任务的方法
很多人会制定计划,但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反反复复之后,会觉得是自己自制力不够,进而觉得考研很难很煎熬。但我觉得,很可能是由于他制定的计划本身就不够科学。用不科学的、甚至错误的方法去做一件事,自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所以,我的方法是尽可能准确地量化任务。在每天结束当天的学习,开始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时,都多做一件事,就是大致估算每项任务的时间。对于每项任务的页数提前算好,并且大致浏览一下知识,心里估计它的难度。如果难度简单,可适当减少时间。如果难度正常,按照自己一般的复习速度来安排。如果难度很难,就延长时间,并且减少一项其他不重要的任务。
3、克服低效率拖延症、复习进度太慢的方法
在第二个方法的基础上,如果仍然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就以时间带进度!如果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是35~45分钟之间,那么制定计划的时候,最好写50分钟,保证一定的宽松度。
如果规定的时间内总是完成不了各项任务,只有两种情况:
♦自己估算时间太紧了。(第一点,只需要下次调整,合理再放松一点时间即可)。
♦自己心里意识到复习状态不够,看书的时候心不在焉,效率不高。
对于第二种情况,就要制定心里的deadline来带动复习进度。比如:安排了50分钟完成看十页书的任务,时间到了,却只看了8页。那么直接合上书,在计划的最后面,标注一下“完成80%,效率问题”。然后,正常地进行到下一项任务。
第二天,依然按照原先进度,看接下来的十页书,看不完的那两页,列入表格,哪天有空就补上看完,一直没空就一直放在那,用来提醒自己。对于拖延症、低效率的人来说,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最大可能地保证在一个月结束后,需要看哪些书、计划要看几遍,都能基本完成。
4、找准和把握好方向,比只顾埋头赶路更重要!
留足空白时间,每天都要写总结(成果、经验、反省)如果每天是晚上23点结束学习,离开教室,那么任务的安排就最好制定到22点30分。利用这半个小时,每天都在自己的任务页下面或反面,对每一个科目完成情况、复习进度、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怎么解决,全部做一个总结,提醒自己不断调整前进。
我总是喜欢最后一个离开,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写总结,思考复习方法及应试策略,比如:现在用的这本资料是否适合我、十二月哪些书该扔一边不看了,今年专业课出题的方向和重点是哪里、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在专业课里会怎么考、要加快中期的复习进度以保证后期不会紧张,提醒自己十一月底要基本完成工作、给十二月查缺补漏留足时间。对我来说,这很好地保证了自己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复习的所有情况都心中有数。
5、时刻对自己的实力保持观测
考研不是只凭擦线录取拼人品的,最终看的还是实力。实力这个东西可能说起来比较虚,但是实际上是有办法自己保持观测的。
如果各位看官想对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实力做一个评估,不妨试试不借助任何外力手段和工具,就一支笔和一张白纸,能不能把某一课程的来龙去脉,知识结构体系,各种考点重点,每一部分的经典好题以及可能会考的题目类型和解法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可以,就说明你在这一部分的复习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你在纯粹实力上已经有了很雄厚的基础,剩下考多考少只是发挥问题,但基本不会有偏差,即使有也不会影响大局。
当然,你也可以不必非要落实到白纸黑字上,在脑子里清清楚楚的过一遍也可以,如果你一无所知,那么你在考场上可能真的要拼拼不靠谱的运气了。
另外,还有一种评价反馈体系就是自我掐时间测验,通过分数来直接反馈,测验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掐时间,多一秒也不行,并且最好带着从小到大以来最崩溃的考试状态去测试,这样如果你的成绩还可以说明考场应变就过关了。或者也可以找一个比较吵闹的自习室,来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因为你永远无法保证你前后左右的考生没点考试怪癖……
|